大家都在看, 从带萌娃看, 人类悲欢不相通体现在哪

我清晰地记得,在一家热闹的超市里,一位妈妈带着孩子购物。孩子突然毫无征兆地大哭起来,那哭声瞬间在超市里回荡开来。妈妈急得不行,额头上冒出了汗珠,手忙脚乱地在包里翻找着孩子可能喜欢的东西。周围的顾客反应各不相同,有的皱着眉头,满脸不耐烦,小声抱怨着;有的投来同情的目光,但也只是匆匆看一眼就继续购物了。

有位家长在日记里写道:“那一刻,我感觉自己被所有人注视着,又着急又羞愧,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”这就是人类悲欢不相通的体现,妈妈的崩溃和无助,旁人很难真正体会。旁人只觉得孩子哭闹影响了自己购物的心情,却不了解妈妈的疲惫和对孩子的无力感。

从超市里的这一幕,我们能看到人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。其实,心理学上有个实验能很好地说明这种差异。研究人员给不同的人看同一张孩子调皮捣蛋的照片,一组是有孩子的父母,另一组是没有孩子的人。结果显示,父母大多能理解孩子可能是因为好奇或者情绪没得到满足才这样,而没有孩子的人更多地觉得这孩子没教养。

在生活中也是如此,有一次我去朋友家,朋友的孩子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,朋友只是笑着把玩具捡起来,说孩子爱玩嘛。但同行的另一个朋友却小声说:“这孩子太调皮了,也不管管。”这就像文学里说的“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,家长和旁人看待孩子的行为自然不同。

认知差异不仅体现在父母和旁人之间,在不同身份的人之间也很明显。就像在地铁上,我遇到过这样的场景。一个小孩可能是坐久了不舒服,突然大哭起来。妈妈满脸歉意,不停地安抚孩子。旁边一位上班族却很生气,抱怨孩子太闹了。

从社会学角度看,这是角色期待偏差导致的。上班族希望在地铁上能安静休息或者思考工作,而妈妈此时的重心是安抚孩子。这种差异就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轨道上,很难真正理解对方的感受。

在社区论坛上也有类似的情况。一位职场妈妈抱怨每天上班累得要死,回家还要管孩子,家里老人还总说她陪孩子时间少。而一位全职妈妈回复说:“你还有工作能出去透透气,我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,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。”职场妈妈和全职妈妈就像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,互相不理解对方的辛苦。

既然我们看到了人类在育儿过程中存在这么多的悲欢不相通,那有没有办法改变呢?其实是有的,下面我就来说说认知升级四步法。

第一步是按下认知重启按钮。当遇到和别人在育儿观念上有冲突时,先别急着生气或者反驳,停下来想一想对方为什么会这么想。就像地铁上的上班族,如果能先暂停一下愤怒,想想妈妈可能也很无奈,也许就能多一些理解。

第二步是戴上情绪翻译器。试着去解读对方情绪背后的原因。比如老人说职场妈妈陪孩子时间少,其实他们可能是担心孩子缺少陪伴,并不是故意指责。

第三步是搭建沟通桥梁。主动和对方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可以多聊一聊彼此的生活,这样就能明白对方的不容易。

第四步是培养共情能力。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。就像父母看到旁人对孩子哭闹不耐烦时,想想如果自己是旁观者,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受。

通过认知升级四步法,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人类悲欢不相通的隔阂。在育儿的道路上,虽然彼此的感受很难完全相同,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理解对方。无论是父母与旁观者,还是家庭成员之间,都能在互相理解中共同成长。
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,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会有挑战。但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感受、去理解,就能实现成长的双向奔赴,让育儿的道路不再那么孤单。